Ricky | 越洋尋找自由的地方

Ricky, 三十一歲,文員。為自由而毅然離港,屬於最初一批以 “Leave Outside the Rules” 移居英國的人,希望在外幫助陷於困境的港人。幾年前發現自己原來一直都受抑鬱症困擾,走過漫長的治療之路,現在希望提高大眾對情緒病的認識。

我作為比較初期以LOTR在英國逗留的人,就嘗試以自己的經驗幫助大家,減少面對未知的恐懼。我在這裡適應生活後,希望能把自己當做例子,來遊說香港人考慮盡快移居海外,不要等局勢變得不可收拾的時候在港被困。
— Ricky

記者:Tea Leaf

相片:由受訪者提供

編輯:FloraA, Sam Bridges, Zucchhi

[此文亦於《蘋果日報》英文版刊登。]

在國安法生效那天,我覺得人身自由完全受到威脅。對我來說自由很重要,尤其是若不能自由地表達意見,香港這個家其實已家不成家。早在幾年前我已萌生移居英國的想法,那時覺得在香港的生活壓力很大,自己也不幸患上抑鬱症,所以想換個生活環境。而現今形勢加快了我實行的速度。

我是Ricky。離港之前,我在飲食集團做會計文員。抑鬱症大概由出生到現在一直與我共存,但在幾年前才正式確診。那時在家裡,和親父因一些事情發生爭執,他繼而動武,令我不得不報警。兩個月後,我就被診斷患上抑鬱症了。

和抑鬱症共處

現在我已經可以比較平靜地複述這件事,大概是因為遠離了壓力的來源——除了家裡那位「菜刀男」(親父),也包括我母親那種認為一家人應該要齊齊整整的封建思想。現在各自有各自的生活,反而更好。無可否認,這些事始終未被完全地處理好,傷口不知甚麼時候才會癒合。不過我想,不只自己希望能痊癒,我身邊的人也有同樣想法,只是有部分家庭成員心裡仍存在著一些不切實際的期望。

抑鬱症是一個非常難根治的疾病。香港對抑鬱症的支援不足,雖然坊間有很多學術性書籍,但都流於理論;亦有抑鬱症患者寫的書,但每人的情況不同,沒辦法以偏概全。只靠看書並不能全面理解抑鬱症,還需要政府做大量的推廣教育。如果有機會,我也想幫忙灌輸正確的訊息給大眾,究竟抑鬱症是個怎麼樣的疾病、應該如何關注和照顧患者等等。

當抑鬱症病發時,我跟絕大部分患者一樣,都想斷絕外間所有聯絡。因為與人接觸要花很多心力,而抑鬱症最主要的症狀就是完全喪失動力,就算我腦中不斷重複著自殺的念頭,也會因為沒有動力所以實行不了。我在症狀最嚴重的時候進了急症室,那時整個人非常驚恐,完全無法運作。

在我十分無助、甚麼也做不了的時候,機緣巧合下在Facebook上看見一個直播,令我認識了樹洞[*1],之後便開始和她在社交媒體上聊天。那時因為依賴藥物,整個人情緒反覆,每逢不開心大哭的時候都會找她,而她亦持續地幫助我,所以我直到現在都十分感激她。過了這麼多年,不論是藥物治療、心理醫生、和樹洞之間的傾談,都算是在這漫長的治療之路上的里程碑。

雖然現在我已移居英國,但抑鬱症並非會因此不藥而癒,只是視乎有沒有觸發點令它爆發。現在我的病情尚算穩定,要看能否平安渡過英國的冬天。

我地係香港人 - Ricky | 越洋尋找自由的地方

尋找新天地 做越洋先鋒

搬到了萬幾公里外,沒有太多思鄉情緒。現在的我們在香港失去了生來本應擁有的權利,無奈之下只好離開。而離開後就要展望未來,想辦法從外面救香港人。

我剛到英國那天,跟關員說是要留在這裡,居後,就坐在一角等待,期間也陸續有香港人坐過來。之後就採集指紋和拍照,讓關員蓋印。其實他們審批的程序已經盡量簡化,然而要說這個計劃的不足之處就是幫不了97前出生而從未申請過BNO的人。我作為比較初期以LOTR在英國逗留的人,就嘗試以自己的經驗幫助大家,減少面對未知的恐懼。在英國也有遇到其他想要救手足的香港人,大家各施其職,密切留意英國政府的動作。九月國會復會,可能內政部(home office)會有政策要國會通過。不過我認為香港人不用對每個提案的通過程序反應太大,因為有些次序不是必然的,可能會有些「開天殺價落地還錢」的現象。我建議有意移居的港人尋找資訊的時候以內政部的文件為依歸,因為這些始終是官方文件。現在謠言滿天飛,那些「小粉紅」和某些唯利是圖的移民律師說的話,要靠大家的思考能力去辨明真偽。

我地係香港人 - Ricky | 越洋尋找自由的地方

來到英國後,我想開間時裝公司,因英國的位置鄰近歐洲,貨品亦能直達全球,適合發展這個行業,奈何因為疫情而暫時未能實行。這陣子開始適應英國人的生活節奏,把生活步伐放慢,因為他們不會「死做爛做」,有著 “no big deal, work hard play hard” 的態度。香港人習慣夜生活,在英國可能會比較難適應。因為這裡除了一些酒吧外,沒甚麼娛樂,店舖也比較早關門。搬到英國就不能指望香港擁有的在外地也能找到,應該要盡量熟習當地文化。英國是禮儀之邦,問候左右鄰里是十分平常的事。在香港可能會覺得這很誇張,但在英國多一點禮貌的回應會讓人覺得舒服、受尊重,也能特顯自己的文化修養。除此之外,我覺得香港人也要學習一點英式幽默,例如在英國議會常見的婉轉或反諷的詞語,香港人要理解這種文化。

我認為香港人要移居英國,不一定選擇多港人聚居的城市,而是應該融入當地人的生活。雖說建立社群、互相幫助是需要的,但如果搬到另一個國家,仍是香港人自己圍爐、搞小圈子,要當地人遷就自己文化,只會引起當地人反感。現在英國人對香港人的觀感尚算正面,但也有可能會轉變。英國道義上雖然應該負起歷史責任,但疫情已經令英國人也難以找到工作,如果香港人到埗後還習慣性地炒貴當地的房地產,這會令英國人改變當初想救香港人的想法。

我覺得現在香港要從外面救,繼續留在香港太危險了。我在這裡適應生活後,希望能把自己當做例子,來遊說香港人考慮盡快移居海外,不要等局勢變得不可收拾的時候在港被困。

我係Ricky,我係香港人。

支持我們

支持並贊助我們的採訪工作

很多人都未必知道,雖然We Are HKers人才濟濟,但我們其實也只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小型義工團體,並沒依賴外界的資助或借貸來營運。今天你在此看到的一切都是由一眾鍵盤戰士在幕後犧牲種種機會、時間、飲食和睡眠而換來的心血結晶,目的都是讓世界聽見香港人的心聲,並將我們的獨有文化傳承下去。 但在營運平台的同時,我們一直都遇到不少挑戰:小至尋找合適的錄影器材、為國際團隊選購遙距工作的所需軟件,大至在上班時間秘密工作時免遭發現和「炒魷」,以及確保平台持續運作和資料存取安全。 請大家支持我們,讓我們繼續紀錄世界各地的港人故事,保存我們的文化和遺產。即使是£1的贊助,對我們的意義也十分重大。我們在此衷心感謝大家的支持和鼓勵,一切盡在不言中。

**請注意:你對We Are HKers Ltd. 的支持並非用作慈善捐款,而是給獨立媒體的贊助。如對贊助We Are HKers有任何查詢,歡迎在此聯絡我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