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影片】薯仔 | Dhan Waffle 的合夥人之一:交織的文化與職涯

薯仔是一個三十多歲的香港人,他和他的合作夥伴在倫敦的Maltby Street Market 經營著一個小食攤檔。來看看他踏出舒適圈並在倫敦經營一家食肆的歷程。

我明白到這個世界不只限於財富與金錢。任何事都可被賴以為生。
— 薯仔

記者:Penguin

影片攝影師:Yellow Shy Guy, Crazy Man

影片編輯:Yellow Shy Guy

相片:Yellow Shy Guy, Crazy Man

我是薯仔,一個現在生活於倫敦的31歲創業者。我的妻子是台灣人,她和我開辦了一間中文學校。平日我們在學校裡教普通話,閒時我也為我香港的客人提供行銷計畫。

到周末,我則在Maltby Street Market經營一個台式雞蛋糕攤檔:Dhan Waffle  (https://www.dhanwaffle.com/) 。

以新手身份經營Dhan Waffle

我在香港的時候一直從事市場推廣工作。雖然有些客人來自飲食業,但我第一次親身參與飲食工作還是在遇到Dhan Waffle創始人之後。

第一次遇見Irene是在一個創業者的聚會上。會後她聯絡了我,說想找一個夥伴一起去創立生意,這就是我踏入Dhan Waffle的第一步。Irene和我常常會一起研討如何創作出一款適合英國市場的台式雞蛋糕。我們整合了各自不同的意見,終於得出現在的作品——Dhan Waffle。

由於亞洲人普遍不喜歡吃太甜的小食,傳統的雞蛋糕並沒有餡料也不會在上面澆醬汁。這就帶出了我們Dhan Waffle的特別之處。我們除了有獨特的雞蛋糕秘製麵糊外,也有不同的醬料讓食客選擇澆上,例如花生醬、海鹽焦糖醬或榛子醬。你也可以選擇加入奶黃、芋頭、朱古力等餡料去造出專屬於你的Dhan Waffle。這就是我們為傳統雞蛋糕增添的英式風格!

把以往的經驗融入麵團裡

某程度上,經營Dhan Waffle和我以往所做的事情有很大差別,但我也不能說完全沒有關係。

自從大學畢業後我在不同的廣告公司工作過。就算遇到來自飲食業的客人,我的工作也只是專注在如何為他們的業務賣廣告,因此經營Dhan Waffle絕對是跳出了我的舒適圈。

對我來說經營飲食業特別有挑戰性的地方是,每一環我都必須親力親為,而非只著眼行銷。一些不熟悉的程序也要由自己去處理,例如處理食材、制定協議、食品衛生等等。當然,我也有把我的行銷知識和之前的工作經驗應用在Dhan Waffle上。我嘗試去把網頁和社交媒體設計得更容易使用,讓它們能接觸到更多的受眾。說到底,市場推廣某程度上還是必要的!

開一間食店絕對不容易,卻絕對非常有趣。雖然我認識的很多香港人不喜歡做這行業,但假如希望開設食店,我認為行動力是最重要的。

你所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將你的計劃提交給市場負責人。無論是品牌,菜式或賣相,你一律必須要對所有細節都有計劃。為了獲得經營的機會,我們當時便需要說服那裡的負責人,Dhan Waffle如何能吸引客人來市場,對市場來說是互惠互利。隨著在社交媒體上分享食物和「打卡」的興起,讓負責人認為你的食物值得分享亦能夠增加不少成功的機會。一旦你的店鋪立足並開始營運,要進入其他市場便容易不少。


英國和香港在街頭小食上的分別

從文化上看,香港和英國的街頭小食有一個很大的核心差別。

在香港「掃街」[*1]的時候,我們常常吃不同種類的小食,例如魚蛋、燒賣、牛雜等,但很少會以這些作為正餐。相對而言,英國的街頭小食店會售賣由烘焙食品、主食、以至甜品的各種食物。

對我而言,這種街頭小食文化和體驗是非常全面,應有盡有的。想要吃正餐,你可以光顧賣主食的攤檔;想要吃小食,你也可以在市場慢慢挑選。而另一個主要分別是,香港「掃街」衛生情況參差不齊,英國則有嚴格的食物衛生規例。

從餐飲上宣傳香港文化

當初我們在Maltby Street Market開始餐飲業的時候,算上遊客也沒有太多亞洲人會來這裡,我便和不同的人聊天看看大家來自哪裡。由於倫敦是個充滿著不同國籍人士的樞紐,所以大部份的人未必會是英國人。這也是我覺得倫敦如此有趣的原因。

雖然我身處海外,不過我也有追蹤香港的新聞動態。我認為香港精神是由香港人永不言敗的毅力定義——我們無論去到哪裡,都總會找到出路,這正是香港人可貴的地方。當然,今時此刻作為香港人的身分認同變得簡單直接:「五大訴求,缺一不可」。

當反對修訂逃犯條例運動繼續發展,我有想過應該怎樣去幫忙,又如何去支持這場運動。

我認為這場運動已經到達如此一個階段:無論是增加國際文宣,還是作出實質行動,香港人都需要尋求國際協助。於是,我剪出了一份由香港手足眾籌刊登於英國報紙上的廣告,把它過膠後張貼在我們的小食攤檔上展示。當人們逐漸開始留意到這份海報,我意識到我也能貢獻一份力量,令當地人以及遊客了解香港正在發生的事情,同時向他們傳揚香港文化。

一個香港人初次在英國生活

在開設Dhan Waffle前,我其實因為工作假期而在英國待過兩年。

當初決定要來這裡時,我一心想要融入當地文化。在我抵達後,我感受到倫敦是個擁有多元文化的城市,而且看起來機遇處處。

頗有趣的是,雖然我在求學時期一直使用英文,可是剛到埗時覺得自己彷彿沒有好好學過英文,聽不懂其他人在說甚麼。這情況在我想要去找一份需要電話面試的工作時尤為深刻。

在這個工作假期裡最重要的經歷是頭兩個月住在旅館的時間。處於一個只說英文的環境,基本上我被迫和其他大多數來自歐洲的房客以英語溝通。我就是從那裡開始建立起英語會話的基礎。隨著練習時間愈長,我的英語會話也變得愈好,也因此漸漸適應了文化衝擊。

如果你想去工作假期的原因是想體驗其他文化,記著要用這個機會來找一些令你走出舒適圈的工作,藉此擴闊視野。這工作是零售也好,辦公室文書也罷,工種並不重要。重要的是從一個有別於香港的生活,獲得不同的文化體驗。

為何在云云多國中選擇了英國?

當我在香港為一家廣告公司工作的時候,我已體會到自己國際視野不足。眼見前輩們對不同文化的深刻認知,及他們能夠輕易引用一些外國例子作參考,我跟自己說,是時候把握機會去探索這個世界,增廣見聞。

世界很大,值得我去參觀的地方非常多。無論在工作假期期間的心態,還是對於完結後會否返港,我一直持著開放的態度。

那個時候工作假期這件事並不普遍,我的選擇就只有澳洲或英國。我不想在澳洲當農夫,因此我選擇前往英國,終歸香港和英國之間有更多和更深的聯繫。

我剛到英國時,在倫敦的街上走著,會有一種恍如被傳送回昔日香港的感覺。這感覺出奇地熟悉且舒服。同時倫敦也與香港緊湊的節奏不同,不那麼擁擠。在這環境下,我開始放緩步調,慢慢感受生活。

我明白到這個世界不只限於財富與金錢,或是獲得甚麼資格或學位。任何事都可以被賴以為生。

工作假期結束後的三年半,我發現我很是掛念英國的生活方式,於是開始找方法移居到那裡。還是如今我應該說「這裡」?

我係薯仔,我係香港人。

支持我們

支持並贊助我們的採訪工作

很多人都未必知道,雖然We Are HKers人才濟濟,但我們其實也只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小型義工團體,並沒依賴外界的資助或借貸來營運。今天你在此看到的一切都是由一眾鍵盤戰士在幕後犧牲種種機會、時間、飲食和睡眠而換來的心血結晶,目的都是讓世界聽見香港人的心聲,並將我們的獨有文化傳承下去。 但在營運平台的同時,我們一直都遇到不少挑戰:小至尋找合適的錄影器材、為國際團隊選購遙距工作的所需軟件,大至在上班時間秘密工作時免遭發現和「炒魷」,以及確保平台持續運作和資料存取安全。 請大家支持我們,讓我們繼續紀錄世界各地的港人故事,保存我們的文化和遺產。即使是£1的贊助,對我們的意義也十分重大。我們在此衷心感謝大家的支持和鼓勵,一切盡在不言中。

**請注意:你對We Are HKers Ltd. 的支持並非用作慈善捐款,而是給獨立媒體的贊助。如對贊助We Are HKers有任何查詢,歡迎在此聯絡我們



[*1] 掃街:不斷光顧不同街頭小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