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評論】我地都係香港人

只要有著同一信念,一同熱愛香港及其文化,無論膚色及語言,你我都是「香港人」。

記者:H0ppingBunny

編輯:Zucchhi, MTK, Sharon Yam, Firefly, YellowShyGuy

[此文亦於《蘋果日報》英文版刊登。]

由「反國教」到「雨傘運動」、從「魚蛋革命」至「反送中」,香港近年經歷過不少的社會運動。在一連串的社運中,除了「勇武」與「和理非」之爭,最廣為人議論的,莫過於何為「香港人」的身分。

「香港人」,從字面去解釋,可以定義為在香港土生土長的人。在上年夏天之前,大眾的潛意識都會覺得,作為「香港人」便是會說廣東話、黃皮膚的亞洲人。所以說得一口流利廣東話的南亞族裔不是「香港人」、有著金髮藍眼在香港住了數十年的醫生不是「香港人」;但自細於國外長大,廣東話咬字未正的「ABC」[*1]卻是「香港人」。

聽著好像有點不妥當、有點不太公平、有點以貌取人。

然後,一場「流水革命」改變了大部分人對「香港人」的身分定義。

阿V(Vivek Mahbubani)是印度藉的土生土長香港人。他從小就因膚色關係在香港受到其他人的注目,令他花了很長時間才好不容易接受自己的身分,為自己的種族自豪。他依然記得,在10月20日尖沙咀大遊行的那天,他在重慶大廈外幫忙派水時,有市民走過來對他說:「千萬不要忘記你是個香港人!」這一句看似微不足道的說話肯定了他多年來堅守的信念,令他當下感到十分感動。他之前受訪曾言:「香港並不是一個種族,亦非一個膚色和宗教,香港是一種精神!」他認為,香港精神是一套共享的價值觀,亦希望餘生仍然能自豪地對其他人說:「我係香港人!」

W於9歲時隨父母從巴基斯坦移民到香港,從小一直都保持著低調,覺得自己是少數族裔,廣東話亦未能做到流利對答,遑論有什麼話語權。然而他一直認為,不論種族、不論語言,只要大家都是社會的一份子,就是「香港人」。甚至會因為身份認同感的關係,經常跟朋友吵架。

母親是中葡混血兒,父親是自六歲便在香港生活的英國人,Lindsay從外表看來跟「香港人」完全沾不上邊。但在父母的薰陶下,她從小都認為「香港是我家」。她相信香港人的身份並不是由外貌所決定的。當香港文化已經成為她生活的一部份的時候,她認為自己也已經是一個道地的「香港人」。

在加拿大出生,小時候短暫回港生活過的Jade,從來都不會說自己是「香港人」。因為她覺得「香港人」都應該在香港出生、成長或生活,而她卻不是。但至2014年雨傘革命,她對自己作為「香港人」的身分慢慢覺醒。2019年「反送中」運動開始後,人在異鄉的無力感令她甚至有考慮過搬回香港,走上前線親身參與遊行示威。在平衡各方面的考量之後,最後她請了一星期的假期回港參與社運。親身經歷過香港的種種,身在加拿大的她雖然依舊對香港的現況感到無力,但她從大家身上學會了「兄弟爬山,各自努力」。她積極協助籌備於加拿大多倫多有關香港社運的展覽活動,希望作為「香港人」為「反送中」出一分力。

在香港長大,畢業於香港科技大學的阿鬼(Ghost)與John 覺得香港人對自己的身分認同一直感到模糊與不安。雖然直至現在,他們仍未能夠理解到「香港人」是甚麼,但通過舞蹈藝術,好像對身為「香港人」的身分有所感悟。就算身在異國,他們亦希望能一直以「香港人」的身分去努力。

一個又一個的例子都在訴說著,到底怎樣才算是「香港人」好像已經不再重要。只要有著同一信念,一同熱愛香港及其文化,無論膚色及語言,你我都是「香港人」。


支持我們

支持並贊助我們的採訪工作

很多人都未必知道,雖然We Are HKers人才濟濟,但我們其實也只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小型義工團體,並沒依賴外界的資助或借貸來營運。今天你在此看到的一切都是由一眾鍵盤戰士在幕後犧牲種種機會、時間、飲食和睡眠而換來的心血結晶,目的都是讓世界聽見香港人的心聲,並將我們的獨有文化傳承下去。 但在營運平台的同時,我們一直都遇到不少挑戰:小至尋找合適的錄影器材、為國際團隊選購遙距工作的所需軟件,大至在上班時間秘密工作時免遭發現和「炒魷」,以及確保平台持續運作和資料存取安全。 請大家支持我們,讓我們繼續紀錄世界各地的港人故事,保存我們的文化和遺產。即使是£1的贊助,對我們的意義也十分重大。我們在此衷心感謝大家的支持和鼓勵,一切盡在不言中。

**請注意:你對We Are HKers Ltd. 的支持並非用作慈善捐款,而是給獨立媒體的贊助。如對贊助We Are HKers有任何查詢,歡迎在此聯絡我們



[*1] ABC (American-born Chinese):美籍華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