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影片】William Leung | 公屋攝影師呈現社區人文真實的一面

William是一位於資助房屋長大的八十後公屋迷,二十多年來走遍全港二百多個屋邨,一直以鏡頭記錄公共屋邨之演變。他在臉書設立「香港公共屋邨圖片集」專頁*,亦曾出版攝影集《邨越時光——一種屋邨情懷》。攝影作品更屢獲殊榮,其中包括:國家地理全球攝影大賽2019人物組佳作獎。

到屋邨拍攝,我不會主動跟街坊傾談,我希望我是一個「隱形人」,儘量不要打擾居民的生活。我認為順應自然,呈現社區人文真實的一面更為重要。
— William Leung

記者:Nata

相片:Crazy Man, 香港公共屋邨圖片集 Hong Kong Estate Gallery

影片攝影師:JM、Kwankung、Crazy Man

影片編輯:Tim

1999年,這裡(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)還是石硤尾工廠大廈。那時候,在現時的「嘉頓山」位置,發生了一場山泥傾瀉,住在山下石硤尾邨的居民需要緊急疏散。我記得我和幾位中學同學一起來到石硤尾工廠大廈,拿著父親的「傻瓜機」,站在走廊拍攝對面被山泥衝擊而成為危樓的石硤尾邨,往事還歷歷在目。

二十年前,石硤尾邨是七層高的公屋。現在,重建後,卻變成四十層高。

最初拍攝公屋是希望為那些將要拆卸的建築留下記錄,因而著眼於建築物如何運用空間去滿足生活的視覺美學,為它們的外形、線條、幾何和顔色留影。現在則多了嘗試捕捉人與建築的一些情景,因為人才是建築物的靈魂。我亦會代入公屋居民的角色,以他們日常的角度出發拍攝。

公屋攝影充斥「未知數」

從前我是抱著隨遇而安的心態,不論陰晴與否,也會去拍攝,看看緣份會讓我遇到甚麼景象。現在的我卻會預先在腦中想像或設定一些畫面,然後準備好自己的心態,特意去尋找這些景象。舉例假如要拍攝晴天的石硤尾邨,我會想像街坊在平台晾衣服的情景,並等待那個「magic moment(理想時刻)」。雖然腦海裡的景象未必會出現,現實亦不一定如計劃,但這種不確定性,以及當中我會如何調節,也是攝影的趣味之一。

記得有一次下雨天在彩虹邨,大家在避雨,有位衣衫襤褸的婆婆獨自坐在一旁吃麵包,呈現一片悲涼的景象。我正要拍下這畫面時,數隻麻雀卻突然飛到她腳下,原來她拿了一些麵包來餵小鳥。後來,我重返同一地點拍攝,發現這位婆婆再次出現「餵雀仔」。

那天,我第一次遇到她,拍下她與麻雀的互動,看似曇花一現,但其實這可能是她每天也重複的舉動。我的角度看她是孤獨的,但她可能很享受和麻雀一起的時光——這種關係非常微妙。

到屋邨拍攝,我不會主動跟街坊傾談,我希望我是一個「隱形人」,儘量不要打擾居民的生活。例如看見街坊拉繩晾衣服時,即使我可以請他們隨我的構想擺放衣物,達至更佳的攝影構圖,我也不會這麼做。我認為順應自然,呈現社區人文真實的一面更為重要。

從公屋轉變看公共空間規劃

由菲林一直到數碼相機年代,攝影的成本不再高昂,因此拍下的照片也愈來愈多。攝影於我是記錄變化,攝影的心態亦隨著社會變化。

在人生的不同階段,我對公屋也有不一樣的感覺。中學時代,我鐘情舊式長型公屋整齊的線條,雖然不華麗但實用,建築上亦滿布各種小巧思。我被這些特色深深吸引,尤其如葵盛西邨和白田邨這些建於山上,彷似一層層階梯的屋邨。

七、八十年代在公屋生活的人看起來比現在的人愉快,鄰里關係也較密切。我認為是因為從前的限制比較少,彈性較大,尤其在公共空間的運用上。舊式屋邨會有一塊空地(俗稱大笪地)讓居民隨意作各式各樣的用途;新式屋邨雖然規劃完善,花圃、涼亭、球場樣樣俱全,但一一以圍欄劃分,反而局限了使用者,失去了靈活性。

由於現在講求標準化設計,新型屋邨像倒模,舊式屋邨的款式相對更多變化,例如舊蘇屋邨就有六、七款獨特的設計,對追求建築美學的我吸引力較大。

攝影是孤獨的,隻身一人拍攝公屋十年八載,人可能會慢慢變得封閉,因此我開設了臉書專頁和觀眾交流,他們的留言亦給了我繼續堅持的動力。

我係William Leung,我係香港人。

支持我們

支持並贊助我們的採訪工作

很多人都未必知道,雖然We Are HKers人才濟濟,但我們其實也只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小型義工團體,並沒依賴外界的資助或借貸來營運。今天你在此看到的一切都是由一眾鍵盤戰士在幕後犧牲種種機會、時間、飲食和睡眠而換來的心血結晶,目的都是讓世界聽見香港人的心聲,並將我們的獨有文化傳承下去。 但在營運平台的同時,我們一直都遇到不少挑戰:小至尋找合適的錄影器材、為國際團隊選購遙距工作的所需軟件,大至在上班時間秘密工作時免遭發現和「炒魷」,以及確保平台持續運作和資料存取安全。 請大家支持我們,讓我們繼續紀錄世界各地的港人故事,保存我們的文化和遺產。即使是£1的贊助,對我們的意義也十分重大。我們在此衷心感謝大家的支持和鼓勵,一切盡在不言中。

**請注意:你對We Are HKers Ltd. 的支持並非用作慈善捐款,而是給獨立媒體的贊助。如對贊助We Are HKers有任何查詢,歡迎在此聯絡我們



*香港公共屋邨圖片集: @hkestat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