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影片】范家朗 | 透過人像攝影來記錄同反思歷史和社會狀況

范家朗是全職攝影師。於香港大學修讀測量系二年級時開始其攝影旅程,為宿舍堂友和嘉賓拍攝人像。對「人」充滿好奇,鍾愛鑽研人類,喜歡閱讀人物訪談。畢業後為媒體和廣告提供拍攝服務,同時進行個人創作。最近,在香港國際攝影節期間舉辦個人攝影展「人像日記:十八港孩」

攝影的珍貴之處正正在於預設與不可預期之間,以及攝影師和被攝者與環境之間的火花。人像攝影既捕捉被攝者的容貌和故事,亦反映攝影師的想法,因此它可說是攝影師和被攝者的共同作品。
— 范家朗

記者:Nata

相片:JET、范家朗的個人網站

影片攝影師:JM、Kwankung、Crazy Man

影片編輯:Tim


中學時,我其實有多項興趣,包括音樂和運動,但多數也是三分鐘熱度,沒有花多少時間去學習或鑽研。因此後來上了大學,我在想有沒有一樣東西我能夠長時間專注投入去做。經過一些時間摸索,最後我選擇了攝影。

一開始接觸攝影,我爭取到一些機會拍攝人物訪問,亦在大學宿舍舉行的高桌晚宴(high table dinner)邀請到同學和嘉賓拍攝人像照,就這樣慢慢培養出對人像攝影的認知和興趣。畢業後,沒有考慮太多,我便欣然邁向全職攝影師之路。

照片取自於范家朗的網站

照片取自於范家朗的網站

商業攝影與個人創作

現在,我既從事商業攝影,也作個人創作,兩者可說是相輔相成。商業攝影對我最大的得益是讓我打好基礎,從中學會燈光與構圖等基本技巧。攝影像繪畫:燈光就是你的畫筆,可以呈現不同的感覺和效果。另外,商業攝影令我了解到攝影以外的各種事宜,例如:行政和製作等,以至如何安排和執行一個攝影計劃。經過商業攝影這種模式的訓練,我在個人創作上也會有周詳的計劃和兩手準備。

至於個人創作的重要性則在於表達我的想法。如果攝影只是純粹的記錄,那倒不如安裝閉路電視算了。一幅攝影作品,角度與燈光的取捨都帶有攝影師主觀的想法,亦因此攝影是一門藝術,攝影師不只是執行者或製作相片的技工。

照片取自於范家朗的網站

照片取自於范家朗的網站

照片取自於范家朗的網站

照片取自於范家朗的網站

人像反映社會現象

早期,我的攝影作品多會模仿其他攝影師的手法或主題,還未有自己的風格。直至2018年,我開始思考拍攝人像的意義。那時,在報章上讀到一些反思或回顧雨傘革命的文章,亦剛巧有些相關的審判即將進行,因而產生於審訊前為戴耀廷教授拍攝一張照片的念頭(可能因為我是港大學生,他很快便答允了)。於我以言,人像攝影除了是個人追求,也是記錄歷史和社會狀況、並帶來反思的載體。

在拍攝之前,準備功夫(了解被攝對象的背景和經歷)必不可少,但你會發現公眾人物在媒體上的形象,與親身交流後的印象可能會有落差,因此再多的準備,也不如當刻的感受。攝影的珍貴之處正正在於預設與不可預期之間,以及攝影師和被攝者與環境之間的火花。人像攝影既捕捉被攝者的容貌和故事,亦反映攝影師的想法,因此它可說是攝影師和被攝者的共同作品。

「人像日記:十八港孩」展出的這系列作品也是一個出乎意料的結果。6月9日,100萬人遊行反對《逃犯條例修訂草案》。我本希望透過人像攝影記錄當時我所見的一切,最後拍下多達60-70張來自不同年齡層的面孔。但在篩選的過程發現最有感覺的竟是小孩的面孔,因此選取了這九張港孩照片作為一個系列。並於半年後(12月8日,80萬人上街),延續了這系列的人像拍攝,以描繪香港社會氣氛的變化。

當中的變化,從微小但沉重的面部表情和簡單的衣飾就可見一斑。這些面孔不只代表一代人,他們包含我們的共同回憶和情緒。

照片取自於范家朗的網站

照片取自於范家朗的網站

照片取自於范家朗的網站

照片取自於范家朗的網站

即場邀請小朋友作拍攝對象(得到他們的家長同意),就如同向陌生人要電話號碼,你要獲得他們的信任,不能強求,而被拒絕也是過程和經驗的一部分。我從沒有擔心會找不到拍攝對象,始終香港地勝在人多(笑)。

「人像日記:十八港孩」可以算是我的一個里程碑和突破,構思展覽的過程讓我了解到作品如何和場地結合。有人會問:我們能在書本或網上看作品,為甚麼還要去看展覽?我認為展覽能帶給作品另一層演繹和意義,就如這次展覽的空間是半開放式,作品被陽光照耀,不同時間親身體驗,體會可能有所不同。

透過這次展覽和這些照片,我希望能連繫大眾,産生共鳴,並讓觀眾反思自己的角色,可以為香港做些甚麼。

成長於數碼年代,攝影彷彿變得容易。我認為攝影師與普通人的拍攝區別在於美學。一張照片首先要「靚」,才能引人注目,從而傳遞信息。因此只要大家能花心思學習攝影當中的技巧與美學,人人都可以成為攝影師。攝影亦是終身的學習,它無限的可能性讓我不斷提升自己。

我係范家朗,我係香港人。

支持我們

支持並贊助我們的採訪工作

很多人都未必知道,雖然We Are HKers人才濟濟,但我們其實也只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小型義工團體,並沒依賴外界的資助或借貸來營運。今天你在此看到的一切都是由一眾鍵盤戰士在幕後犧牲種種機會、時間、飲食和睡眠而換來的心血結晶,目的都是讓世界聽見香港人的心聲,並將我們的獨有文化傳承下去。 但在營運平台的同時,我們一直都遇到不少挑戰:小至尋找合適的錄影器材、為國際團隊選購遙距工作的所需軟件,大至在上班時間秘密工作時免遭發現和「炒魷」,以及確保平台持續運作和資料存取安全。 請大家支持我們,讓我們繼續紀錄世界各地的港人故事,保存我們的文化和遺產。即使是£1的贊助,對我們的意義也十分重大。我們在此衷心感謝大家的支持和鼓勵,一切盡在不言中。

**請注意:你對We Are HKers Ltd. 的支持並非用作慈善捐款,而是給獨立媒體的贊助。如對贊助We Are HKers有任何查詢,歡迎在此聯絡我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