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詠燊 | 插「逆」難游 不如抗洪 掟個靚彎

陳詠燊,一名編劇、導演、講師、作家、主持,也是一位丈夫和父親,作品包括《逆流大叔》、《玉女添丁》和《新紮師妹》。陳詠燊的影視生涯有起有落,希望在當今逆境與香港人共勉之。

這些時間狹縫中的故事,投射在當時20多歲的自己身上,也似乎在預示著自己未來20年的生命啟示。
— 陳詠燊

記者:Alex

相片:Silver Wolf


播放一張關正傑《雷射金曲》西德銀圈大紅花版唱片,《萬水千山縱橫》開奏,仿若號角聲的管樂特別清脆玲瓏,振奮地前呼後應——整個感覺很80年代。將此意境套用到我向來最想拍的勵志片上,電影原名就叫《萬》,直至去年上映前才正名為《逆流大叔》,此名有部分參考了我相當喜歡、以人物描寫為主軸的《貓屎先生》(As Good As It Gets,台:《愛在心裡口難開》)。想起來,它最初是在2004年寫下的劇本,可能機緣未到,就算得到師傅馬偉豪的極力推薦,也始終沒拍成,就此擱下,但我對它一直念念不忘。

最觸動我的是,電影裡四個人物都各自有我的部分,例如阿龍是以我身邊一位很疼我的伯伯作原型,只給三、四個人煮飯卻會煮九大簋的就是「他」,「他」在電影片段裡對小孩的好,某程度上就是「他」對我的好。十多年前寫這個劇本時,「他」還在;到電影最終拍成上映,「他」已走了,但「他」留下的身影,成就了我這套電影,亦改變了我一生。反過來,這電影亦成為我延續思念「他」的一個載體——「他」永遠活在電影裡面。

其實,如果資金及情況許可,我最希望補拍一場龍舟賽,在龍舟精神上多花些筆墨。這一切源於十多年前某天,在柴灣碼頭見到有人划龍舟,覺得是一件「好型」(很酷)的事。型在一群人一起默默專注的操練,各自為自己的堅持努力,這些中年男人,因為各自的社會崗位也好,家庭也好,雖然不可以隨時得心應手地做想做的事,但仍然有很多夢想。這些時間狹縫中的故事,投射在當時20多歲的自己身上,也似乎在預示著自己未來20年的生命啟示。

2000年我從香港演藝學院(以下簡稱演藝)畢業入行當編劇,而《逆流大叔》是2004年寫的劇本,當時剛經歷2003年的沙士,香港縱使不快樂,卻還有一份希望;儘管悲情,但我們總算還能重拾人生。但來到這一刻的香港,香港人再不到更多的悲劇。舊時香港,仍然有「拍住上」的精神;現在的香港,多了很多階級觀念。我在演藝教學生電視、電影編劇,他們不容易信任大人,令我們這些大人,不能單憑經驗,或家長式訓導,而是要拿交朋友的態度來好好跟他們相處、分析,甚至在非常時期提供適切支援。

2006至2007年有段日子,我失業,很多戲在香港都開不成,電影同業大舉北上。那一年多,我用傳真機,研究怎樣連續發送,逐個功能試,不停傳真傳單到各中學,日復日推銷自己教編劇,但全沒回音;朋友接到結婚攝影的工作,我又膽粗氣壯去充助手,到一對新人合巹交杯時,鏡頭歪了竟也不知道。掙不掙到錢倒是其次,找不到「自己」才要命,後來跟某老板爭取綑綁式寫劇集起貨,掙一份「實在些」的錢。重整心態,重拾朝氣,原來這樣才會有幸運眷顧。再四處尋找專欄機會,寫愛情,寫甚麼時候也適宜看的東西。直至2009年加入賽馬會任職資深作者(Senior Writer),後來晉升為製作經理(Production Manager),那幾年收入穩定,卻自覺離棄了電影,離棄了自己原本最熱愛的東西。

記得當年有天出勤,在馬會碰上剛出席節目的楊千嬅,我與她當年一起合作過六套電影,曾一起到內地巡迴宣傳,她見到我,直接叫我中文名「喂,陳詠燊!」那一刻,仿佛被甚麼敲醒了。於是,我積極籌謀,先在演藝申請到教職,跟學院談好,可一邊寫劇本。離開過電影圈,又回來,中間的跌宕,造就了我這個大叔的心態。

在演藝任教,我相信,沒有一個學生是壞的,他們或許間中會直接罵出口,或鬧情緒,但我傾向相信他們本性善良,只是未找到適切的表達方式而已,加上近來整體積聚著低氣壓的氣氛,我能盡做的,就是給予一份明白和關懷。

最近,擔任《全民造星II》的評判,按四盞或五盞藍燈*,中間的取決因素,就是年輕人的參賽態度,就算夠靚仔,都不能單靠這點就期望別人給予機會,每人皆要替自己負責,若果能夠做到多一個層次的表演來說服觀眾,就像你給我beat box加帝女花,自然事半功倍,拍爛手掌。

參選香港藝術發展局,也是想替香港電影界做些實事,過去十年間,本土題材變得切合社會氣氛需要,提供娛樂之餘,也連結香港精神,成功後再談風格化。《逆流大叔》也終在這種環境下,等待了十多年後正式面世。在我來說,都是經過起跌、沉澱與磨合,才慢慢修成正果。我討厭正能量、假希望;反而能夠將悲傷重組,懂得笑住向前行,就是好故事,像《逆流大叔》的結尾,刻下香港人,就是要一起齊心「掟個靚彎」。

我係陳詠燊,我係香港人。
我地係香港人 - 陳詠燊 | 插「逆」難游   不如抗洪  掟個靚彎

支持我們

支持並贊助我們的採訪工作

很多人都未必知道,雖然We Are HKers人才濟濟,但我們其實也只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小型義工團體,並沒依賴外界的資助或借貸來營運。今天你在此看到的一切都是由一眾鍵盤戰士在幕後犧牲種種機會、時間、飲食和睡眠而換來的心血結晶,目的都是讓世界聽見香港人的心聲,並將我們的獨有文化傳承下去。 但在營運平台的同時,我們一直都遇到不少挑戰:小至尋找合適的錄影器材、為國際團隊選購遙距工作的所需軟件,大至在上班時間秘密工作時免遭發現和「炒魷」,以及確保平台持續運作和資料存取安全。 請大家支持我們,讓我們繼續紀錄世界各地的港人故事,保存我們的文化和遺產。即使是£1的贊助,對我們的意義也十分重大。我們在此衷心感謝大家的支持和鼓勵,一切盡在不言中。

**請注意:你對We Are HKers Ltd. 的支持並非用作慈善捐款,而是給獨立媒體的贊助。如對贊助We Are HKers有任何查詢,歡迎在此聯絡我們



*若評判滿意參賽者的表現,即可亮起藍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