田嘢 | 香港不能沒有農業

田嘢是提倡「社區支持農業」的組織,由「港嘢」延伸出來,負責人浩盈和Nicole於2017年推行「田嘢」共購計劃,一直致力與本地農友及生產者建立長期合作關係,並成為他們與市民之間的橋樑,既幫助本地有機農戶銷售他們的產品,也同時鼓勵大眾實踐本地飲食。

雖然本地的蔬菜自給率現時低於 2%,要達到100%或實踐「Farm-to-Table(從農場到餐桌)」看似沒可能,但業界有很多有心人正為復耕而努力。
— 田嘢

記者:Nata

攝影:行山之友

[此文亦於《蘋果日報》英文版刊登。]

田嘢的誕生

浩盈:「田嘢」是「港嘢」的延伸。最初成立港嘢是因為關注本地生產、生態環境和小店,那時以舉辦活動為主,例如探訪小店、食品工作坊、期間限定攤檔、「日常」小革命(每月一次的本地食材晚宴和分享)等。但活動多是一次性,如何能達到永續發展成了我們的課題。透過港嘢建立的人際網絡,我們接觸了不少農夫,便有了「田嘢」(售賣本地農產品)這構思。

落戶荃灣工廈之前,田嘢曾經在旺角租過地鋪,位置剛巧在七月爆發疫情的傳銷商附近。最後雖敵不過租金而搬遷,但也算是交「學費」上了寶貴的營運一課。選擇現址是因為比較近錦田,我們都住在那裡。現在的營運重心亦轉為網上共購,彈性相對較大。

Nicole:我和浩盈是在「唔幫襯地產商的聖誕」行動時認識,我們均是義工。從那時便知道香港有許多一流但逐漸式微的本地生產,因此想支持他們。後來,浩盈和朋友們成立了港嘢,繼而有了田嘢,我亦從參與者的角色轉為掌櫃,和浩盈一起推行「田嘢」共購計劃,看著田嘢慢慢成長,這些轉變都是自然地發生。

以共購的方式播種

Nicole:「社區支持農業」這概念是田嘢的宗旨。我們希望透過共購計劃集合一班長期支持者,定期訂購來自友善耕作、有機並高質素的本地農產品。田嘢現時合作的農場主要位於元朗錦上路、打鼓嶺和粉嶺一帶。我們盡力在銷售上協助小農,穩定需求量,他們便能專心務農,作更好的安排及更多元化的種植計劃。

田嘢不會讓共購客戶自行挑選所需,而是按土地出產,給他們分配時令的農產品。這樣的好處是農夫們不會因為普遍需求而單一種植某類農作物。物種的多樣性對泥土、昆蟲乃至生態平衡都非常重要。

現時田嘢每星期預備超過一百個「菜包」,分四天出菜到新界、九龍和港島。客戶的主要年齡層介乎三十到四十歲,多數是年青夫婦,對生活與食物品質有要求,也有一些是父母或體弱的人。給他們的「菜包」除了蔬果,也會有乾貨,以及食物的介紹或食譜。我們注重食農教育,希望客戶能了解食物的來源、保存方法等知識。

浩盈:當下游角色一點也不容易,如何傳遞上游(農夫)交託給你的心意(農作物)是一門學問。我們一直在學習的除了銷售,還有入貨、提貨、存貨、陳設、包裝和待客之道等。

比起收益,田嘢更重視關係和教育,期望透過共購播種,使更多人「識揀識食」本地出產,客戶亦能從被動的消費者轉化成行動者,他朝一日能自發搜羅優質本地菜。共購計劃讓我們感動的莫過於客戶對我們的信任和支持,互不相識的陌生人因「食菜」而走在一起,有些甚至想投資田嘢(笑)。

香港有甚麼「好嘢」?

浩盈:本地農業主要分為兩季:春夏和秋冬。春夏以瓜豆為主,秋冬則盛產各式各樣的葉菜、番茄、薯仔和蘿蔔等。對於蔬菜,很多香港人只懂得吃白菜、菜心和油麥菜,但其實還有很多選擇,像夏季當造的本地莧菜就有數個品種:青莧菜、紅莧菜、紅寶石莧菜、馬屎莧、馬齒莧等。

Nicole:除了農產品,香港亦出產不少優質調味料、乾貨及加工食品,例如上水悦和醬園的天然生曬鼓油、上百年歷史的廖孖記腐乳、灣仔鏡記的蝦籽麵等。可惜的是年輕一輩愈來愈少人認識和欣賞這些本地老字號,因此傳承相當困難。

香港人食香港菜

浩盈:雖然本地的蔬菜自給率現時低於 2%,要達到100%或實踐「Farm-to-Table(從農場到餐桌)」看似沒可能,但業界有很多有心人正為復耕而努力,例如「復耕者聯盟」一直在培訓「農青」入行,他們的冬瓜產量不斷提升,現在更於一田超市發售。我們由下以上一步步推動農業發展,希望對於「香港菜」的消費力與關注度會相應提高。

農業、郊野和綠色地帶是日常生活以至每個地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農業雖然「入侵」大自然,但也可以是其守護者。

Nicole:本地農業發展除了面對土地資源不足的難題,人手亦貧乏。曾經有農夫告訴我們現在最需要的或許不是土地,而是新血入行。市民對本地有機菜的印象可能停留於昂貴,但其實當技術日趨成熟和穩定,更多人參與使供應量增加就有機會改變。

有些香港人總覺得農田離我們很遠、很陌生,但在這裡城鄉的距離只是一小時車程,要下田去了解土地、食物生產的過程其實不難。

疫情與銷情

Nicole:因為疫情,前幾個月我們選擇閉門在家完成分貨和打包的工作。疫情之下,多了市民查詢共購計劃,我們的心情卻很矛盾,客源增加固然好,但我們的「菜包」不是量產,人手亦有限,未能應付大量新訂單,只好轉介他們到其他共購計劃。我們的共購亦不是即時、一次性的,而是像會員制般收月費,定時定候出菜,希望建立長久關係。因此,我們通常會先主動了解顧客,看看這共購模式是否適合他們。近期亦打算準備體驗式「菜包」,讓有興趣的人一試。

浩盈:田嘢不僅是消費平台,更是一個渠道讓大家學習與不同的食物相處。未來我們希望和客戶有更多連繫,例如舉辦果醬工作坊、與鏡記合作製作本地蔬菜麵和收割活動,拉近農友、生產者與市民的距離。

我地係田嘢,我地係香港人。

支持我們

支持並贊助我們的採訪工作

很多人都未必知道,雖然We Are HKers人才濟濟,但我們其實也只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小型義工團體,並沒依賴外界的資助或借貸來營運。今天你在此看到的一切都是由一眾鍵盤戰士在幕後犧牲種種機會、時間、飲食和睡眠而換來的心血結晶,目的都是讓世界聽見香港人的心聲,並將我們的獨有文化傳承下去。 但在營運平台的同時,我們一直都遇到不少挑戰:小至尋找合適的錄影器材、為國際團隊選購遙距工作的所需軟件,大至在上班時間秘密工作時免遭發現和「炒魷」,以及確保平台持續運作和資料存取安全。 請大家支持我們,讓我們繼續紀錄世界各地的港人故事,保存我們的文化和遺產。即使是£1的贊助,對我們的意義也十分重大。我們在此衷心感謝大家的支持和鼓勵,一切盡在不言中。

**請注意:你對We Are HKers Ltd. 的支持並非用作慈善捐款,而是給獨立媒體的贊助。如對贊助We Are HKers有任何查詢,歡迎在此聯絡我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