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轉載】搶購一時 宿命難逃 沒有在賣報紙的報紙檔

記者:蘋果日報

相片:蘋果日報

《港區國安法》通過後,警方高調到壹傳媒搜查,並拘捕創辦人黎智英、集團行政總裁張劍虹等人。香港人為表支持,紛紛買報紙表態,凌晨排隊買報紙人潮再現。熱情淡卻,一叠叠報紙又再堆積在報攤上。報檔由90年代全盛時期的1,005檔,至2008年底只剩下386檔。報販也明白,他們將在時代洪流中被淘汰。

香港人珍惜言論自由,街頭報攤究竟有沒有生存空間?香港亞太研究所副研究員莊玉惜2010年曾出版《街邊有檔報紙檔》一書,以本地持牌報紙檔文化和歷史作研究論文。短短9年間,533檔持牌報紙檔逐漸消失,現只剩下300多檔,平均每年消失約20檔。2011年的立法會文件顯示,政府表明無意簽發新的報販牌照,意味現存報紙檔將自然流失。

訪問當日,莊玉惜帶我們到訪她當日研究常到的尖沙嘴報紙檔。武漢肺炎肆虐,重挫報販生計,從清真寺走到天星碼頭,全盛時期四個街口有20檔報紙檔,現只剩下寥寥數檔,更見欷歔。

給大家3秒,找到這報紙檔的報紙放在哪嗎?

往日花槽美化 反變吐痰煙灰缸

天星碼頭的報紙檔百多年前開始經營,幾代人幾個檔主孜孜不倦,現仍有四檔報紙檔繼續營業。莊玉惜認為,他們是本地最具歷史意義的報檔之一。80年代香港經濟起飛,殖民時期政府覺得報紙檔看來不整潔,尖沙嘴又是遊客區,為免有礙觀瞻,便架起石屎檔口,後面更有花槽位置,讓檔主可以種花美化環境。「但花槽吸引人在這裏吐痰、整熄煙頭,更不衞生。」自母親一代已經在天星碼頭擺檔的煲姐說。

檔主雖然不斷反對,但政府仍然沒有清拆石屎檔及花槽,所以有一段時期鐵皮報紙檔中仍存在石屎檔。訪問當日,莊玉惜帶我們重遊攤檔,煲姐說幾年前食環署已經把石屎檔拆掉了。

環觀幾檔報紙檔,為何其外觀有藍色又有紅色?原來這些顏色可以看到曾盛極一時的報紙檔贊助文化。莊玉惜指出,八、九十年代,為吸引銷量,當時的煙草商或外國雜誌流行在報紙檔賣廣告,贊助商除了在攤檔印上品牌名字,甚至會幫報紙檔製作檔攤。今日報紙檔的顏色,大部份是廣告商遺留下來的「廣告效應」,「例如煲姐檔口是紅色,是當時旅遊公司幫忙做的;另一檔是藍色,是因為某個煙草品牌落廣告,所以他的報紙檔是藍色。」不過,早年政府禁止煙草商賣廣告,加上報業式微,報紙檔廣告減少,大多只剩下沒有廣告的燈箱。

香港寸金尺土,報檔的展示方式都有智慧。百年前的報檔為節省位置都是直立式擺放,至後期60至70年代,報業興旺,出版越來越多,報販才水平擺放報紙和書籍。不過,根據現時的牌照規定,報紙檔僅能佔用6呎×1.5呎的空間(約只能平放5份刊物),所以報販絞盡腦汁,在地下擺放凳仔,抬高物品,增加展示空間;又策略地將銷情好和新出版的書籍放在最前吸客,其餘書報則退居後排或垂直放在書架上,只露出書名。不怕別人看不到嗎?「這些擺明只做熟客生意。」莊玉惜笑說。

報檔賣書刊報紙,只佔收入不足一成,現時報攤主要收入靠香煙(佔收入約六成)和飲品(約四成)。舊日在尖沙嘴廣東道擺檔的榮哥說,因生意慘淡,2月已關門大吉,現於加拿分道一報檔打工,估計報檔收入比以前下跌七至八成。

遊客買政治書 國安法下即收起

莊玉惜指出,尖沙嘴和中環屬於相對中產的地區,對報攤出售產品都有影響。尤其尖沙嘴多遊客,往日報販看準大陸遊客來港愛買政治書、六合彩書、通勝等,便大手入貨,亦成為報販主要收入來源。像榮哥過去日做夜做,從不休假,試過月入逾10萬,「而家當然冇呢支歌仔唱!」尤其「港版國安法」通過後,政治書書商已經收書,加上沒有遊客,榮哥慨嘆:「現在最賺錢就是水了(利潤每瓶4至5元)。」報販為求出路,紛紛賣飲品、玩具、電話充電線等幫補收入。不過,報販其實受牌照規定,限定只能出售12款特定物品,即紙巾、香煙、打火機、糖果、香口膠、涼果、電池、原子筆、樽裝水、小飾物、利是封、流動電話儲值卡。然而,這些物品部份在報販眼中早已過時,幫補不多,過往一直力爭出售更多類型產品增加收入。

從街頭報檔牌做到在上海街開舖賣報紙的林長富見證報業黃金年代,多年來致力爭取活化報紙檔,增加生存空間,同時兼任香港報販協會的副主席。

只是,記者卻不見他的店舖有賣報紙,林長富無奈說:「報紙實在賺不到錢,所以去年9月我們都暫停零售報紙。」他曾積極轉型,例如在報檔賣糕點增加收入。2013年,富哥更游說電訊商贊助800多間報紙檔及書報社安裝Wi-Fi及電子屏幕,讓區內的小店可以賣廣告,刺激消費,一石二鳥。然而,單是替檔口申請電錶已困難重重,要先向食環署申請,之後又要經過電力公司視察,最後又要等路政署、消防處等六個部門批准才能接駁電力。

電子化被留難 涼果電芯誰會買

後來,富哥成功爭取在報檔安裝電子屏幕,卻觸動食環署前線人員神經,「他們覺得我們賣廣告會聚集人流,會造成阻街」,「政府覺得報攤是十年前的一個遺物,只賣幾張報紙夠為生就可以了,但社會是進步的,人都需要進步。」 他爭取多年,由以前辦法多多,到現在心灰意冷,他認為該12種物品早已過時,成為報檔的緊箍咒,「誰還會買涼果?買電芯?電芯是以前的人用來聽收音機,現在人人都用手提電話。」

面對政府部門,富哥相當頭痕。現時,他提倡為報紙檔加入電子支付,希望可以從小處幫報檔變革。推動活化報紙檔的人,沒有報紙賣,在他眼中是最大的諷刺。搶報紙是一時,但報攤文化漸漸消失是事實。他確信,報紙檔是香港街頭重要文化之一,要保護現存的報檔,是他的重要任務。為警惕自己,他連店舖名字都改為「報子园」,「報紙快要『完結』,我要提醒自己,幫大家努力轉型。」當報紙熱潮退去,報販想知道的是,他們仍能繼續在街角上生存嗎?

為了增加展示空間,報販以凳仔抬高貨品。

肺炎肆虐,令天星碼頭百多年歷史的報攤面臨結業危機。

香煙廣告商不能賣廣告,報攤的燈箱只剩下燈箱。

莊玉惜(右)曾研究報攤並發表論文,對本地報攤非常熟悉,帶我們遊走尖沙嘴一帶報攤。

林長富是香港報販協會副主席,積極為同業尋求轉型出路,但自己的報檔沒有賣報紙。

榮哥的報攤已結業,現時他只在加拿分道的報攤打工。

報紙檔賣緊乜?

【涼果】 牌照規定報紙檔只能賣12種物品,涼果算仍有人買,最受OL歡迎。

【電芯】 你上次買電芯是甚麼時候?報販希望爭取轉型不無道理。

【樽裝水】 只是樽裝水,不包括其他飲品,但生意難做,店主同時出售其他飲品。

◆ ◆ ◆

全盛時期爭分奪秒對A1

報紙檔和報業興衰,離不開關係;記者和報紙檔,關係一樣千絲萬縷。《蘋果》搶購的一天,獨立媒體《誌》創辧人關震海也在旺角報紙檔訪問檔主和顧客。香港人排隊不是買iPhone,卻是買報紙,此情此景,檔主超哥表示沒有見過,關震海入行多年也沒有遇過。市民當晚的熱血,讓關震海想起入行初期,寫完稿後,有鋪癮要等報紙送到報紙檔後,見證文字刊登在報紙的青葱歲月。

找關震海聊他與報紙檔的故事,他首先回覆:「咁搞笑?」現時拍片也寫文的他,與報攤的關係疏離了。想過一輪,他說要重遊旺角報紙檔,曾經擔任突發記者的他問道:「知道甚麼是『對A1』嗎?」

原來,以前報章競爭激烈,每逢凌晨0時至1時左右,報館就會派員工到報紙檔拍下競爭對手的頭條。「如果發現自己是『獨冇』,當然是回去給人罵!不過,更重要的是記者要立刻『補料』,改『第二版』補上內容,才不會這麼難看。」這個戰場,行內有共識,發生在位於亞皆老街和西洋菜南街交界超哥這檔報紙檔——因為它是每天第一個發售報紙的攤檔。

即時新聞尚未出現時,「對A1」非常重要。儘管現時網上新聞爭分奪秒,但A1傳統仍然保留,尤其有重大事件發生時,對A1「駁料」更顯重要,「例如之前的南丫海難、周凱亮事件、花園街大火等,都會看看行家寫甚麼,自己有甚麼遺漏。」

報販報料 好古仔由此起

其實,記者和報檔關係不只如此簡單。「超哥成日過料畀記者!」關震海笑說。超哥露出鬼馬笑容,沒有否認,大家日見夜見,吹水吹出真感情。加上報紙檔大多通宵營業,檔主見盡江湖人生百態,多了警察巡邏、有人打架生事,超哥都會立刻意會到「有事發生」,聯絡相熟記者。如是者,不少報紙上的好故事,由此而生。

只是這個記者戰場,現時每日只賣出百多份報紙,比起有些行家,每日只賣8份,不算慘淡。報紙已過黃金時期是不爭事實,不過超哥是愛紙之人,聽到關震海想當年時,常常靦腆暗笑,他不禁回應:「做報紙,真的有成功感得多!」繼續賣紙,不算賺錢,惟有動腦筋,見年輕人愛捲煙,於是他兼賣煙絲,希望幫補報檔收入,捱過夕陽。

看着現時的報攤,關震海仍然記得,昔日經過報檔擺滿報紙的情景,「《天天》、《成報》、《經濟》、《明報》、《東方》、《蘋果》、《華僑日報》……以前的報攤是多元、很多聲音的;現在的報攤只放《蘋果》和《東方》,反映香港社會聲音也只有二元。」他懷念舊日時光,同樣習慣用手提電話看新聞,最近又開始在報檔買實體報紙,「我很享受在茶餐廳攤開報章看專欄,左邊是建制、右邊是泛民……你講一句、我回應一句,這種感覺很自由。」

位於亞皆老街和西洋菜南街交界的報紙檔,是報業全盛時期「對A1」的戰場。

關震海曾經任職突發記者,與報紙攤的老闆素有交情。

關震海笑言最怕自己出A1頭條,因為怕有法律風險上身。

市民凌晨排隊買《蘋果》,報販也表示冇見過。

警方介入 規管檔口面積

香港報紙攤檔出現過百年,首個流動報紙檔出現在1904年,位於山頂纜車上車點中環花園道。

莊玉惜從文獻研究分析,報紙檔設計不斷變化,百年前的報檔,設計並非如此精美。報販大多只將報章散佈在地上,或放在紙皮箱上擺賣,但此舉因佔用不少路面空間,經常需要警方介入。

不過,當時的深水埗區警司保域(John Browett)覺得經常與報販發生衝突不但浪費警力,更影響警民關係,於是着手設計報紙檔,改良成一個4呎×3呎的標準規格,政府要求報販跟隨標準,自行製作報紙架使用。

三次抗爭 爭取擴建

報檔面積一直是報販和政府拉鋸的議題。現時牌照規定,報檔只能佔用9平方呎(6呎×1.5呎)的空間,但原來當初這個尺寸是經過一輪申訴得來。

報販曾分別於1968年、1971年及1976年發起三次行動,爭取擴大檔口面積,當時報販團結一致,港九報販聯誼會多次帶領同工請願及發起罷賣行動。最後迫使市政局讓步,容許報紙檔由4呎×11吋(4平方呎)擴大至6呎×1.5呎(9平方呎),一直沿用至今。不過,攤檔經常超出標準,食環署時有抄牌,如店舖在公眾地方非法擴展營業範圍造成阻街,食環署會根據《簡易程序治罪條例》(第228章)第4A條作出檢控,最高可被罰款5,000元或監禁三個月;妨礙街道清掃工作,則可以《公眾衞生及市政條例》第22條作出檢控,最高罰款5,000元。

香港最早期報檔頂呈八角形設計。圖為1910年代在卜公碼頭的報檔。莊玉惜提供

保域(左)是本地報紙架的初期設計者。莊玉惜提供


支持我們

支持並贊助我們的採訪工作

很多人都未必知道,雖然We Are HKers人才濟濟,但我們其實也只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小型義工團體,並沒依賴外界的資助或借貸來營運。今天你在此看到的一切都是由一眾鍵盤戰士在幕後犧牲種種機會、時間、飲食和睡眠而換來的心血結晶,目的都是讓世界聽見香港人的心聲,並將我們的獨有文化傳承下去。 但在營運平台的同時,我們一直都遇到不少挑戰:小至尋找合適的錄影器材、為國際團隊選購遙距工作的所需軟件,大至在上班時間秘密工作時免遭發現和「炒魷」,以及確保平台持續運作和資料存取安全。 請大家支持我們,讓我們繼續紀錄世界各地的港人故事,保存我們的文化和遺產。即使是£1的贊助,對我們的意義也十分重大。我們在此衷心感謝大家的支持和鼓勵,一切盡在不言中。

**請注意:你對We Are HKers Ltd. 的支持並非用作慈善捐款,而是給獨立媒體的贊助。如對贊助We Are HKers有任何查詢,歡迎在此聯絡我們



故事來源:【港情講趣】搶購一時 宿命難逃 沒有在賣報紙的報紙檔

(本文獲《蘋果日報》授權轉載及修改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