丹尼爾 | 體育主持,論體育精神 VS 香港精神:不是見到希望才堅持?

丹尼爾是香港體育主持,於多家傳媒機構工作,亦為不同的體育運動擔任評述。近年他開設自己的創意媒體公司,同時關心社會狀況,常常為社會公義發聲。在這次訪談他分享了體育帶來的反思和意義。

體育帶出逆境自強、永不言敗的精神,對香港其實可以帶來很大的啟發和鼓勵。打個比喻說,香港社會的現況就好像一場屈福特對利物浦的英超足球比賽,護級分子面對長勝榜首是幾乎無可能贏。結果?剛剛尾二的屈福特爆冷以3比0贏了榜首球隊。不同的是足球賽期非常密,即使今場不行的話,下場還可以再來。香港呢?也許就只有這次機會,也許就是最後一次機會?
— 丹尼爾

記者:King Kenny

攝影:I am Z

我是陳恩能,有人叫我丹尼爾,是一名體育主持及評述。不過,「講波佬」並不是我首份工作。小時候,我憧憬投身傳媒行業,後來卻在大學選修地理。然而,我知道自己始終心繫傳媒。大學畢業後經聯校就業求職網(JIJIS)加入商業電台擔任節目助理,分別跟隨人稱「鄭大班」的鄭經翰和陳永陸做政治和財經節目。後來,機緣巧合主持商台一個體育節目,從此踏上體育主持和評述之路。

體育評述做甚麼

由於可能同期在不同媒體見到或「聽到」我,朋友到現在仍笑說不知道我實質的工作是甚麼。也許是性格關係,我喜歡涉足不同東西,不需要也不太安於一個地方。在商台工作約三年後,我曾輾轉到香港電台、ESPN Star Sports、Eurosport、無線電視、ViuTV 等媒體同期開展自由身工作;現在則以 FOX Sports 與 nowTV 為主。幕後方面,2003年我曾加入一間體育公關公司,兩年後到上海為李寧旗下公司擔任運動員經理人,2006至2010年回港入股另一本地體育推廣公司。近年我就自立門戶創立數家市場營銷及創意媒體公司,主要為品牌構思數碼媒體策略和製作內容。

有些人或會對體育評述的工作感到好奇。簡單來說,就是你睡覺時,我便開始工作。這是由於海外賽事往往是在香港的晚上至凌晨時間舉行,而我近年負責評述的賽事也遍及歐美澳亞洲等地。另外又有些人對我如何入行很感興趣,其實香港的做法與外國很不一樣,並無特定的途徑入行,也沒有特定的培訓或認可資格。外國有專門的體育廣播 (Sports Broadcasting) 科目,畢業後可從學界比賽旁述起步。惟香港入行的門路不多,同時流失率極低,入行很需要靠人脈關係,當然你也可以自己準備一些旁述影片(就像YouTuber般)碰碰運氣自薦。我在商台時有幸曾主持體育節目,2003年離開商台後不久便收到香港電台的邀請,去擔任球賽旁述,其後經介紹下獲推薦加入ESPN Stars Sports。現時在香港體育評述仍算是個較小眾的行業,專業評述員「講波」的時間其實只佔其工作量的冰山一角,更多時間是花在幕後的準備功夫,包括熟讀兩隊近季踢法、過往兩三場陣容、球賽前的即時新聞、重心球員的近況及聯賽榜形勢等;重要的「大戰」行家都會更著重戰術分析,至於一些較不受注目的比賽,我一般會講更多關於球隊與球員背後的故事。

除了足球,我也有或曾參與賽車、籃球、冰球,以至奧運與冬奧等體育運動的評述。雖然我並非熟悉所有運動,但都總會抱著好奇心去學習。每當要為自己不熟悉的運動作評述,我都會當作接手一個新計劃,再用幾個星期「做功課」了解賽例、規則及細節等,好讓我直播時能夠專注於「述」的部分。正如著名 Rally 賽車名宿 Colin McRae 的名言:「若然猶疑不決,不如全力以赴(When in doubt, flat out)。」我就是帶著這信念來面對我的人生。

體育的意義

我一直謹記,體育屬「五育」之一。我認為,從體育所領悟的道理從來不該只應用在運動場上,也該當應用於人生中。南非前總統曼德拉曾說過:「體育可以改變世界(Sports has the power to change the world) 。」麻雀桌上,有「牌品好就人品好」這個講法,意指打麻雀時的品德反映人品。運動場上也是一樣。如果是道理的話,這道理應放諸四海而皆準,應該要超越地域和時空的界限。世界級運動員之所以有世界級的成就,除擁有技術和才華外,更重要是其態度。本港場地單車運動員李慧詩,早年曾一度被沈金康教練勸退,但她永不言敗的鬥志最終成就一位世界冠軍、甚至是一位東京奧運金牌得主。李慧詩與香港運動員的種種經歷,根本就是代表著香港人的精神。不論環境和資源如何惡劣和不足,香港運動員仍能自強不息,屢創佳績。香港人呢?香港人就是不怕高牆有多高,我們就是不認命、不低頭、不投降;也許我們低頭做事,但我們不易向人低頭。

近年,香港運動員的社會地位和受關注度均比以往有所提高。除李慧詩外,另外一位我欣賞的香港運動員就是殘障田徑運動員蘇樺偉。即使他曾於多個比賽奪得金牌,而且是世界紀錄保持者,但他仍默默耕耘,從不炫燿自我,克己訓練,務求突破。不單是蘇樺偉,香港不少運動員均帶著相同的精神,勝不驕敗不餒,即或在成長路上遇到多少障礙,依然不放棄,又對幫助過自己的人心存感激。三項鐵人運動員李致和同樣值得我們學習,即使他並非世界第一,但仍在有限的資源、空間和時間下敬業樂業,盡力做到最好。歐鎧淳也是,四朝奧運元老,早前首次以「A標」勇奪奧運資格。我從這些運動員身上確實獲益良多。因此我經常問自己:我如何能夠回饋更多?


體育與香港

香港前特首曾講過「體育沒有任何經濟貢獻」*[1],某程度上其實反映著本地體育的現況。香港籌辦體育賽事沒有能力上的問題。事實上每年不乏出色的比賽在香港舉行,例如香港馬拉松、七人欖球賽等。不過,體育界過度依賴政府資助,而且缺乏長遠開發策略,以致現時仍未能發展成產業鏈,這就是進步空間之一。任何完善的策略必須具備三大部分,缺一不可:技術操作層面(Technical)、政治層面(Political)和財政部分(Financial),這才可持續發展下去。本地體育組織具高執行能力,卻欠缺長遠規劃和目標(Aspiration)。在良好的土壤下,體育理應能促進經濟,可惜現時香港的環境沒法讓這事成真。

這一年香港發生的事固然讓我留下深深的烙印,令我欣慰的是看到很多人謹守專業,繼續在自己的崗位無私貢獻。作為體育從業員的一分子,我亦一直思考如何能在自己的專業崗位上付出更多。雖然在鏡頭前我須專注於體育運動,但我深信體育能帶出更深層的意義。體育帶出逆境自強、永不言敗的精神,對香港其實可以帶來很大的啟發和鼓勵。打個比喻說,香港社會的現況就好像一場屈福特對利物浦的英超足球比賽,護級分子面對長勝榜首是幾乎無可能贏。結果?剛剛尾二的屈福特爆冷以3比0贏了榜首球隊。不同的是足球賽期非常密,即使今場不行的話,下場還可以再來。香港呢?也許就只有這次機會,也許就是最後一次機會?

我想說的是,當你不知結局如何,不知勝算如何,不知有否收穫,你如何自處?這是歷史給每一個香港人的考驗。

我想起自己認識的香港運動員,他們均樹立了一個良好的模範。即使他們付出的九成九不會與成績成正比,即使他們深知做不成世界第一,但他們仍會全力投入訓練,做到最好,明知不可為而為之。他們的故事正鼓勵著香港人不要放棄,不要輕易低頭。明知不可為而為之,也許這就是獅子山精神在今天的意義。

我係丹尼爾,我係香港人。

*[1] 前行政長官梁振英於2014年說明特首選舉「提名委員會」制度時,曾舉例指無論佔本港經濟來源16%的金融界,還是體育界、宗教界這些「沒有任何經濟貢獻」的界別,亦可以參與提名,隨即引起社會極大迴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