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影片】Warren Stuart | 滑板教父——持之以恆以及滑板社群 (第一部分)

Warren Stuart是有份建立本地滑板圈子的香港人。在第一部分,Warren會談及他早期踩滑板的經歷、説明現時香港踩滑板的情況,以及給滑板新手的一些分享。

滑板初學者常犯的錯誤是未有充足準備便直接從高處衝下來。由於滑得太快,當你去到碗池*的另一邊,很可能會不知如何是好,而這是很容易令人受傷的。所以請不要心急,由基本功學起:往前、往後、轉向,從中慢慢建立自信。當你能滑到最高點,也就代表你準備好從那裡衝下來。期間你會跌倒,我們都曾跌倒過,因此,我們首先需要學習如何正確地跌倒。
— Warren Stuart

記者:Karen Ng

影片攝影師:Jeezos

影片編輯:Silver Wolf

照片:Silver Wolf

翻譯:Pumpkin, Wallace

編輯:Lightning Bug, Flore Herbe, Wallace

製作:Flore Herbe, Lazyass, chifftau, Wandy Cheng, Cave Bliss, Onehungrycoconut, Skyhorse Creative, Lui, JM


*碗池:滑板公園内碗狀地形的區域,讓人完成連續的動作,無須停頓。

我踩滑板的早期回憶

儘管我青少年時才真正開始踩滑板,但其實我早在70年代便接觸滑板。當時我只有四五歲,爸爸給我買了塊小型玻璃纖維滑板,卻又不讓我出去玩,我便在婆婆家的私家路坐著我那小小的滑板滑來滑去。後來我在完成中五課程後搬回了倫敦。有一天回家途中,我經過位於皮加地利廣場(Piccadilly Circus)的著名唱片店淘兒唱片(Tower Records)。

我第一次接觸滑板雜誌就在這家已結業的淘兒唱片。雜誌裡滿是滑板好手飛翔的照片,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Natas Kaupas彷彿黏在牆上踩滑板的照片。我完全想不通他是怎麽做到的。那張照片令我非常驚訝,於是我買下那本雜誌,才知道踩滑板的人是在滑板上起跳,然後再沿著牆壁滑去。我從未想過滑板可以這樣玩,不只局限在地上,跳躍、飛翔,盡在你想。這正是我踏足滑板世界繼而深陷於此的一刻。

不久,我買了第一塊滑板,並開始嘗試。我在倫敦踩著滑板,穿梭大街小巷,也到過老舊的滑板公園。大概在1985或86年時,我遇到很多踩滑板的人,他們會跟我説去哪裏踩滑板比較好。倫敦有很多舊式的滑板公園,我每個晚上都會和摯友兼契哥Daryll Griggs一起踩滑板。我們足跡遍佈整個倫敦,不論是滑板勝地還是街道,也不論新認識的同好滑得是好還是壞。

我的滑板

一開始我對滑板一無所知,走進滑板店也只會看那些滑板的圖片。我認爲Per Welinder的滑板公司Powell-Peralta的「維京骷髏」滑板看起來不錯,其時其實我根本不認識Per Welinder,會買那塊滑板純粹只是因爲我喜歡它的圖案。過了不久,我發現踩在滑板上的那個專業滑手是《回到未來》的特技演員。你知道嗎?在那套電影代替Michael J. Fox踩滑板的就是Per Welinder,我覺得他很有型。

那家店給我的所有東西都非常便宜,支架、輪子和軸承,那塊滑板卻所費不菲。得到新滑板的我雀躍地學懂了如何踩滑板,可是後來我發現那是家黑心店鋪,賣的零件都是些劣質貨。學懂教訓後,我買第二塊滑板時,去的是一家正規的滑板店。我記得它是Christian Hosoi的品牌Hosoi Skates的滑板。除了這兩塊滑板,我數不清自己有多少滑板了,肯定數以百計,甚至逾千塊。現在滑板對我來說是幾乎是用完即棄。如果我每天都踩的話,一星期我就會換新板了;假如每星期才踩一次的話,兩星期或一個月就會換新板。而支架和輪子卻能用上一段相對長時間。

今天我踩這塊滑板是因爲我喜歡它的外型。對我而言,外型是最重要的。如果圖案不錯,而木材是來自我喜歡的木廠,我便會踏上它。滑板於我沒有真愛,就像換新女朋友一樣。有些人可能視滑板為老婆,但我視滑板為女朋友——今天我愛你,但明天可能就不愛了!好吧,我只是開玩笑而已。

特技、啓蒙、街頭風格和香港的滑板圈子

雖然我不太做高難度特技,我還是有很多特別喜歡的特技,例如360度翻板(360º flip)、卡板頭(noseslides)、向前卡輪軸(frontside grinds),甚至向前跳板(frontside airs)和腳尖翻板(kickflips)。我喜歡在碗池内和混凝土上踩滑板。然而年紀越大,特技便會越難做到,能成功做到的就會越少。因此,我能四處踩滑板就滿足了。

我的滑板啓蒙對象實在不少。我的滑板偶像與現今滑板公園的小子們不同,畢竟世代不同。過去我的偶像最小都和我年齡相約,但隨著年月和不同滑板風格出現,我開始也視另一批滑板好手為榜樣。美國東岸的滑板深深影響了我,紐約、費城和華盛頓都擁有優秀的滑板文化。它們那種城市風格與香港的街頭文化非常相似。美國東岸大概20年前看的影片大大啓發了我踩滑板,因為我從那些城市看到香港的影子。於是我打扮成影片中的滑板好手,學習他們的特技,也模仿他們滑上斜坡、牆壁,和石壆。

年幼的我曾經視一位著名的專業滑板選手為榜樣,認定他是我的偶像。某次有幸在參與美國滑板比賽時遇到他,才知道他原來待人非常無禮,讓我非常失望。那些年我遇到不同踩滑板的人,漸漸明白他們也只不過是普通人。這不但讓我認識滑板世界,更讓我了解「人」本身。

同樣地,很多人視我為教練或者啓蒙對象,因而我會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措。我不會說我是小朋友的偶像,但可以肯定的是,我啓發了很多上年紀的人。這些人之所以視我爲典範是因爲我與他們差不多年紀,而我仍能踩滑板,意味著他們也可以。這讓我非常開心,因我能理解他們,便希望提供一些幫助。我不是享負盛名的滑板好手,但我能告訴他們要飲食均衡、照顧好身體,才能享受踩滑板的樂趣。可以的話,我希望能成為他們理想中的偶像。

塑造香港滑板圈子的不同小型生態一直都在成長。現在多了滑板公園、滑板店鋪和不同世代的滑板同好者。不熟悉滑板圈子的人,可能會以爲我們只有單一的群組。但其實在滑板圈子内,有很多小組和團隊,基於店鋪、地區甚至風格來劃分的。有在街頭踩滑板的,亦有玩陸上衝浪板的。有些圈子可能受贊助品牌或店鋪影響,當中也會牽涉忠誠度,例如踩滑板的人可能受朋友影響而去某間店鋪購物,演變成同一群組。店鋪讓初學者及小孩連結上教練及頂級滑手,在形成滑板圈子扮演重要的角色。滑手永遠都需要滑板、衣服和設備,因此店鋪和品牌永遠都有影響力。

和其他運動一樣,有興趣踩滑板的人會觀看別人並從中學習,這是平常不過的事。他們可能技術不如人,但仍然享受看著他人踩滑板。你可以在不同滑手踩滑板的時候,知道他們的性格和看到他們的錯誤。你亦當然可透過雜誌和影片認識到滑板器材和潮流配搭。好的滑手也可能有不堪入目的配搭風格。最重要是謹記,街頭文化不會允許你混搭不同品牌,例如你不能穿Adidas的衣服配Nike的鞋子。很多小孩不知道這件事。當你看到有人穿著不同品牌拼凑出來的風格,你就知道那不是真正的滑手。滑手開創了只准穿同一品牌的規則。你可以在滑板雜誌上看到他們穿什麼衣服和如何配搭鞋子和帽子。街頭風就是由滑手塑造的。這就是另一個他們喜歡看別人踩滑板的原因,你不僅能看到踩滑板的方式,還有他們的風格。

社交媒體改變了一切

社交媒體是最重要的。你不説我還以爲它是一種宗教。Instagram和 Facebook就是新的宗教。它是人們的一切,我不覺得會有任何踩滑板的年輕人沒在使用社交媒體。看看他們對特朗普做的事。社交媒體公司禁止他使用這些媒體,突然之間他就變得孤立無援,力量大減。社交媒體是非常強大的。舉個例子,我年輕時是透過雜誌學會踩滑板和特技的,或者是看卡式帶影片,我們還需要把它放進卡式機才能看。當卡式帶的影片發放到我們手中,離拍攝早已過去幾個月了。我們看的是三個月前拍好的,可能是六個月,甚至是一年前的。

社交媒體是即時的。當有人做了神乎其技的特技時,你馬上就能在Instagram看到。社交媒體講求當下,而這肯定有利於滑板這項運動。受大衆歡迎的運動必須在社交媒體上出現。沒有人會再閲讀實體雜誌——雜誌內容全部都已電子化。今天Thrasher Magazine會把它們的熱門影片放到它們的網站上,但其實曾經有20年我收藏過的Thrasher,Transworld,Skateboarder實體雜誌,大概有一千多本。搬屋的時候,我老婆跟我說不可能將這些搬到新家,我便把它們全部丟棄。試想象一下,那是整整一千本滑板雜誌!我幾乎捨不得放棄的這些雜誌,但現今的小孩卻根本不會買,他們直接上網瀏覽。如果你想學踩滑板,去YouTube吧。但我還是要説,不要輕易相信所有影片,因為影片可以是偽造的,也可能誤導你。使用社交媒體就跟做其他事一樣,請保持一顆接受不同事物的心。

滑板慶祝活動及滑板協會

2004年,美國首次成立滑板日。一眾滑板公司認為國際滑板圈子日漸衰微,因而建立協會並將適逢夏至的6月21日定為滑板日,鼓勵全世界的滑手出外踩滑板。一開始的時候,數以千計的人會出外慶祝踩滑板,後來逐漸演變成小遊戲和比賽等不同活動。

2001年,我和幾個玩踩滑板、衝浪、滾軸溜冰和越野單車的朋友創辦香港極限運動聯會。當初人數不多,我們全部都是玩極限運動的。正所謂人多好辦事,我們便向政府請願,要求增建滑板公園和設施。幾年下來,我們與滑板協會並肩合作,訂立香港的滑板日。極限運動聯會不只是滑板,還包括滑板車、越野單車、下坡山地車、衝浪、無繩滑水和單板滑雪,是個包羅萬有的協會。

天賦、毅力和適當的風險

每個人都可以踩滑板。憑著毅力和熱情,只要你熱愛那項活動,任何人都能進步。 儘管如此,世上只有一個米高佐敦、一個莫扎特和一個愛因斯坦。在滑板的世界,亦只會有一個Tony Hawk和一個Nyjah Huston。天賦是不可或缺的。沒有天賦的人需要下苦功,有天賦的那些人卻總會鶴立雞群,比常人技高一籌。他們會是我們的榜樣,也自然值得這個地位。我深信天賦是可以後天培養的。我首次接觸踩滑板時有很多事都做不到,於是我花了數年去參考其他滑手,研究他們的動作和位置。這就是培訓天賦的方法/天賦就是這樣練成的。與其他事一樣,你願意付出就會有收穫。別用平衡不好或欠缺天賦做藉口,世上總有方法學習。

如果有人畏高或者害怕跌倒,不要擔心,我也害怕,其他人也是。我的建議是先打好基本功,從碗池底逐步往上練習。當你能單靠自己的力量衝到碗池的高點,你自然便有落下來的自信。滑板初學者的常犯錯誤是直接從高處衝下來。由於滑得太快,當你去到碗池的另一邊,很很可能會不知如何是好,這是很容易令人受傷的。所以請不要心急,先慢慢建立自信。沒錯我們都會跌倒,也需要學習如何正確地跌倒,學懂如何減低跌倒造成的撞擊力,很快你就不會害怕跌倒。但也不要過度熱衷於跌倒,而應該計算風險:你要知道若然失手的後果,否則便可能會因重摔而摔斷手。絕不要連第三步都未完成便去嘗試第十步,也別妄想你能一蹴而就。表面上,滑板文化看似跟人説你不能介意弄傷自己,要不顧一切。其實每個人都可鼓起勇氣挑戰可怕的事,但聰明的滑手會計算好風險才去做。道理跟跳水一樣,你不會第一天就從最高的跳板跳下來,對吧。你亦不會第一天學游泳便去泳池最深處游泳。先打好基本功,學懂如何推滑板、踩滑板、轉身、衝前、跳躍和跌倒。請保持耐性,請相信自己。

我係Warren Stuart,我係香港人。

支持我們

支持並贊助我們的採訪工作

很多人都未必知道,雖然We Are HKers人才濟濟,但我們其實也只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小型義工團體,並沒依賴外界的資助或借貸來營運。今天你在此看到的一切都是由一眾鍵盤戰士在幕後犧牲種種機會、時間、飲食和睡眠而換來的心血結晶,目的都是讓世界聽見香港人的心聲,並將我們的獨有文化傳承下去。 但在營運平台的同時,我們一直都遇到不少挑戰:小至尋找合適的錄影器材、為國際團隊選購遙距工作的所需軟件,大至在上班時間秘密工作時免遭發現和「炒魷」,以及確保平台持續運作和資料存取安全。 請大家支持我們,讓我們繼續紀錄世界各地的港人故事,保存我們的文化和遺產。即使是£1的贊助,對我們的意義也十分重大。我們在此衷心感謝大家的支持和鼓勵,一切盡在不言中。

**請注意:你對We Are HKers Ltd. 的支持並非用作慈善捐款,而是給獨立媒體的贊助。如對贊助We Are HKers有任何查詢,歡迎在此聯絡我們